-
詭異反常的現象實在嚇壞了爸媽,可是不停地換醫院,體檢情況卻是依舊非常正常。無可奈何卻又偏偏如此發生。媽媽為此幾乎要奔潰。
唯一支撐爸媽的便是奶奶,因為奶奶也認為我很正常,至少身體很正常。
我奶奶雖然在“進軍北大荒”做從軍了從軍記者。可她在征兵入伍之前卻是個地地道道的醫生。但又不是現在醫院裡的那樣。
因為奶奶是東北人,而東三省雖然坐擁無邊老林,珍禽山寶無數;而且自黑龍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地區皆為平原,礦產豐富;甚至就連土地都是肥沃的黑土,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譽。
但是由於地處邊緣地帶,氣候嚴寒,而且自然環境也一直相對原始,獨特的地理位置進而導致與外界交流閉塞,致使東三省雖然地大物博、礦產豐富但也不得已給冠上“北大荒”的帽子。
而這就導致當時的東北三省農村居多,而所謂教學之列自然冇有出身南方的孩子那麼講究,而正好出身在“三裡屯”的奶奶也自然而然不能向爺爺那般上大學。
當時因為耕地的問題,“北大荒”的原住民們大多靠打獵為生。而我的奶奶家卻不是,奶奶家祖輩都是醫生,也就是當時所說的“行腳郎中”,一者靠祖輩相傳的醫書,二者便是靠拜師學來的一些醫學能力來治病。
其實也屬於中醫的範疇。而“北大荒”雖然存在交通、通訊之類的不便,但是對於中醫來說無疑是上佳的寶地。因為這裡的特殊地貌地容,導致了許多中藥材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生長和繁衍,“可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奶奶家的情況就是屬於第一種,並且在當地十裡八鄉都十分有名,所以即使不靠打獵也能生存下來。
還有一個便是奶奶在治病用藥時像什麼出名的“人蔘、貂皮、鹿茸”之類幾乎不會采用,用了也隻是采用以前采挖的存貨,從來不會像屯裡人多收費,這就大大節省了花銷,農村人們也接受得了。
最後便是奶奶還善於治療疑難雜症,隻要時辰來得及,但凡還有口氣,保證能給你從鬼門關調回來。這樣的名氣自然穿得飛快,但凡求醫者,不論出身或是貧貴,奶奶都會一一來治。
所以我這種情況也有了例外,那就是隻要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當時奶奶用了一個和端午香囊形狀長相大致的物件時常掛在我身邊,就是這小小的香囊卻解決了連同市級醫院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可奇怪的是,香囊倒是天天掛起,可隻有在奶奶身邊的時候我纔可以像正常的像平時小孩那樣清醒,那樣一遇到事便纔會痛快地哭鬨。
雖然我的爸媽是新時代的大學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相信現代醫學的能力。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卻也無可奈何。隻好最終來尋求奶奶。
白天還好,他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看好我,可一到晚上恐難有差池,所以從出生到懂事這段時間我都是和奶奶一起睡的。
每當想到這,我都會不由得看向褲子上這個奶奶在世時最後留給我的香囊,儘管它早已在時光的流逝下失儘了色彩,可是奶奶當時陪我的每個日夜卻和她離世時手掌最後從我手中滑落下的最後一絲溫暖一樣永恒,永遠留在了我的心間。
香囊再怎麼神秘,它裡麵的藥材也畢竟還是揮發物,三天便要更換一次,當時是六幾年,尚處於“北大倉”計劃的核心階段,雖然運輸改善了不少,可是縣城到鄉下還是有著一節不短的距離,而我的情況屬實也經不起這樣等待。
冇有辦法,我就在一歲半的時候在父母不捨的眼光中和奶奶搭乘汽車回到了鄉下,也就是三裡屯。
雖然我的身體比較特殊,也還是繼承了爺爺的“東北體質”,小病小痛不可免,大的問題倒還是冇有。父母的話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來看望我,而後來直到小學畢業我也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感情自然也十分深厚。
火車依舊向前行駛著,隻是大口喘著氣,不時發出嗡鳴擦著車身掠耳而去。
這時正值中午,沿途路過包子鋪,買了一籠窩頭上來簡單吃了箇中午飯。突然而然間的幾道金色吸引了我的視線。轉頭看去是一片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湖泊。
雖然正值午時,車窗外的天空卻不時飄來了幾抹雲彩,由於列車還未駛出華北平原,視野看去,一覽無餘。白雲漂浮在空中將陽光曬成縷縷流彩投放在碧藍的湖泊上,偶爾得風拂過泛起層層浪花,連帶陽光在微波中騰躍。
我已經看得癡了,這真是太像了!
.......
“噠,噠,噠噠...”,客廳牆頭上的老鐘如往常一樣不停地敲打著。
收拾完碗筷後,我回到客廳,幼小的內心實在承受不了誘惑,我的心中實在有著太多的疑問和不解,“我的出生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我打小就會有奇異的視覺?殘觀老道,還有奶奶...”
實在有太多的不解,而正因為我身上的怪異,導致我從小就沉默寡言,在鄉下上小學的時候也不怎麼討同伴們喜歡,因為我的反常和超越小學生年齡的沉穩確實也限製了我和他們相處。
而我的童年時代也幾乎是在上學和回家這兩點一線間徘徊。村裡頭的叔叔嬸嬸,大爹大嫂也隻是知曉我奶奶有個孫子在鄉下,我總是會和他們熱情的打招呼,時間長了,他們也適應了我的“反常”,冇有引起什麼非議,都隻當我靦腆了。
又等了約莫20分鐘,熟悉的敲門聲依舊冇有響起,看看鐘表已經到了六點,雖然已處陽春,但是也快天黑了,奶奶可從來冇有這麼晚還不回來吃飯。
心急如焚下乾脆跳起身出去探望,可剛打開門就聽見奶奶那熟悉聲音,“小凡,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