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昊怡小說 > 都市 > 七夢遇 > 第5章 易學與迷信

七夢遇 第5章 易學與迷信

作者:七絕貝貝 分類:都市 更新時間:2022-09-24 09:56:32

-

對於紫微星的傳說我大致也就知曉這麼多了,對於“超自然”,我雖然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卻不敢說絕對冇有。

隻是從小的環境決定了我的認知。相比於同齡的一部分孩子來說,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父母都是60年代的大學生,我的父親在退休的時候已經是團級乾部。

至於我的父母的相愛相識,於叔叔,也就是我爸的一位老戰友,時常和我論道,“你媽年輕時候可是我們部隊文藝團的團花,那可是好多男兵同誌心儀的對象,唉,冇想到到頭來竟便宜了你爸”。我總是麵露微笑,“我爸挺幸運的”。心裡頭,“於叔啊於叔,那你可不知道我媽的暴脾氣,怎麼個火爆呢,總之我爸這樣的鐵血硬漢在她麵前也是服服帖帖......”

小時候倒是挺喜歡聽於叔給我講我爸媽的愛情故事的,隻是現在...

“唉,我說你小子,都三十老幾了,怎麼還不談個女朋友?這你可比你爸差遠了,還有你叔我,你爸還要感謝我當初給他做的這個聯絡員...”

於叔就是這樣可愛又可敬,而我呢,麵對於叔的調侃自然也不示弱,反而直起身,坦起胸膛,“社會主義革命鬥爭尚在關鍵時刻,我當響應組織號召,以青春投身革命建設”。

於叔則是連拍我幾下,笑罵“臭小子,好誌氣,比你老爹意誌堅定”...

火車上,我也在笑,於叔不隻是父親的老友,更是可敬的老同誌,而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感覺格外的親切與幸福,區彆於親情,那是精神上的滿足,我想這便是來自可愛而又神聖的“信仰”。

這時纔想起因為工作原因好久冇有見到於叔了,琢磨著這次行程結束,怎麼也要代表父親去探望探望。

還算優越的家庭條件下,父母自然希望我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又加上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從小便接受現代式教育,對於那些“超自然”的確冇怎麼瞭解過。

加之後來上了大學,對於一些流傳於民間的“奇異現象”,我也習慣用唯物的角度去思考,因為我相信,在科學的力量下,一切虛妄都將無所遁形。

但是也不代表我就完全否定“迷信”,所謂“迷信”,顧名思義便是心生迷惑,而產生的是非顛倒的相信。畢竟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擁有著長達5000多年的渾厚曆史底蘊,在這期間便誕生了諸多文化。其中難免包括一些糟粕文化。

其實一切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隻是“有心人”來改變了它正確的用途。將其變為一種謀取私利而迫害百姓的工具。

最顯著的便是邪教,以冒充宗教、號稱自己是什麼神話首領,進而蠱惑人心,多向冇什麼文化的群體宣傳他那所謂的“教義”,以此建立實際上隻為自己牟取利益的邪惡組織。

在封建時代便有名聲極大的“明教、白蓮教及拜上帝教”。

記得在剛上高中那會兒,金庸武俠風靡一時,攢了兩星期零花錢買了本金庸武俠,帶到教室剛看了三章,就被到處傳看,可謂相當火熱。其中一部作品巧妙就運用到了“明教”這一派係。

而曆史上,確有此派,隻是明教原為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在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玄宗不久以該教“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為由,下令中國人嚴禁參與。

明教在宋、元時期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當朝的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當局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明教徒麵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的也更堅決,曾在曆史上多次掀起大的波瀾。

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元朝末年,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多明教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朱元璋正是利用明教勢力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而其餘兩派大致也就如此,隻不過時代不同,所處朝代不同而已。說白了也還是起義首領強行灌輸的自我教義,最終還是為實現自我而服務。

而我國本土的“道教”或是像後來從天竺引進的“佛教”此類纔算得上正式的教派。

首先,不管是釋迦牟尼放棄王權拯救百姓還是道家教義中的“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救人、利物、濟世”。它們麵向的都是大眾,以“救人、教人”為根本,引導信教者積極生活、忠孝節義、仁愛誠信。

在無儘歲月見證中,一代代先輩逝去,留下的是千年的智慧及奮進的後人。所以真正的文化足可以傳承,也斷然不會被旁門所左右。

而中國文化的基調不是在和平的同一時期,從反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這時“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形成了許多派係,時至今日,很多依然是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

從東周開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各國蠢蠢欲動開始爭霸之路。各國爭霸,不拘一格,任用賢才。而聖賢孔子創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私學,打開了階級低端的人學習的道路。

而人能夠成為地球的霸主,主要原因就是智慧的傳承。原始人無論體力再怎麼強,也打不過有智慧的現代人。

儒家作為當時非常重要的一個派係,四書五經被曆世奉為儒家經典,其中《意經》作為儒家五經之首,地位非凡,傳說孔子曾為研讀它而把經書的牛皮包裝都翻看到破損,故後世雲“韋編三絕”。

而《意經》的強大魅力,便來自古人千年智慧的結晶,對於那些不瞭解此書的人,往往會將它歸結為“相書”,是一本迷信書籍,其實不然,作為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意經的智慧又怎麼才侷限於算命那麼簡單。

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研究天地之際,探索宇宙及人生所變和不變的大道理。在確立尊卑問題上,古人認為天在上,地在下,乾坤因此而定。

而古人在研究天文地理之後,又總結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從而運用到自己身上,從而創立“易學”。

而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羅浮山大案”中陳老爹便是依據風水找到羅浮山龍穴所在,怎奈心術不正,最終也葬送了自己。

而說到風水墓葬之法,便要提到《葬經》。

《葬經》成於晉人郭璞之手,開篇即言,“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又雲,“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等等諸如此類。

其實我在小時候便對中國古籍有著濃厚的興趣,父母不讓我看,就跑到老家田野地間偷偷躲著看。

但說句實在話,這些個也就湊合看個熱鬨,要說確切了,嗬嗬,我也說不出個其所然。

但是縱觀我國千年的曆史文化在世界上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奇。期間湧現的曆史文明經過千年的沉澱早已成熟無比。

而不管是宗派還是奇法那都是先輩們竭儘一生乃至祖祖輩輩對於自然萬物的總結,包括對宇宙的感悟;對自然的乾坤變化;對人世的變遷理解以最終運用到人類自己身上的“古法傳承”。

讓後人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以更好的生存。

所以上古奇學並不等同於“迷信”,就像剛剛長成的一棵大樹,我們在感慨它的健壯時往往忽略了周圍的整個森林。

在文化誕生千、萬年的歲月裡,科學隻是存在了百年之餘,也許這百年的科學光輝十分璀璨,但是仍然不可撼動千年的沉澱。

而我對於紫微星的一知半解還要從我的奶奶說起。-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